54军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一支重要部队,尽管它的军番号比较年轻,但其实际根基深厚,来源于原有的44军130师及45军的134和135师,经过重新组建后,强强联合成就了今天的54军。而其首任军长丁盛则在部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这支队伍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可圈可点,尤其以7纵和8纵的主力师角色而闻名。而130师和135师在当年的战役中表现尤为突出,值得铭记的是,合并后的54军被派往朝鲜战场,参与了金城战役,并取得了可喜的战果,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54军以其刚猛的战斗作风而著称,这种作风的形成与丁盛的治军方法密不可分。丁盛的治军理念相对直接而清晰:“能够胜任的就让他上去,能力不足的要及时调整。”在他的带领下,许多团级军事主官经历了多次调整,尽管有些指挥员在部队中任职多年,但因长期在机关工作,缺乏实际战斗经验,最终还是被平级调动。他在管理中强调批评的力度,表扬却相对较少,认为做不好工作就该受到责备,而做得好的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因此,部队内的指战员们都深受其影响,自觉遵循这一治军思想,其中一些优秀的指挥员让丁盛感到很满意,丁盛更是加大了对他们的培养力度,例如副军长韦统泰就被他极为看重,视作未来的接班人。
韦统泰出身于学生行列,早在1938年,他便奔赴延安,加入抗大进行学习。在1939年抗大总校前往敌后办学,他前往晋察冀一分区二科出任侦查参谋,后因为表现优异被及时调任至25团担任侦查参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,逐步晋升为股长和团参谋长等重要岗位。抗战结束后,他接到上级的命令,作为团长走向了东北,带领着部队出征。这一行径在冀热辽军区焕发了新的活力,经过整编后,他进入了丁盛的指挥下,并在随后的战斗中由副团长晋升为团长,成了丁盛视野中的未来栋梁。
展开剩余61%新中国成立后,韦统泰在部队中迅速上升,从师参谋长到副师长再到130师的师长。由于此师是邓华的7纵主力,战斗力极强,因此他的晋升也在情理之中。1957年,他被任命为54军的副军长,负责军事工作和部队行政管理。1959年,该部队接到命令进入西藏进行平叛,130师被抽调前往战场,而丁盛负责指挥,韦统泰则作为副指挥统筹全局。在这一阶段,韦统泰与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的接触非常频繁,积累了大量军事组织和指挥经验,深得人心。
到1962年,随着平叛行动的结束,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希望将韦统泰调往西藏工作,但丁盛却对此表示坚决反对。这一决定显然显示了丁盛对韦统泰的重视,尽管张国华作为中将军区司令,级别高于丁盛,丁盛仍将韦统泰视为军长的接班人来进行培养。
韦统泰不仅文化水平高,且年轻且富有创造力,战斗决策果断。他对54军的军事工作极为熟悉,而丁盛深知自己在军长的位置上不会永远呆下去,因此理所当然地希望提前培养一位合适的接班人。他认为,韦统泰是最理想的人选。54军虽然隶属于成都军区,但却并不直接受西藏军区管辖。为了不让张国华觉得难堪,丁盛最终决定,除了韦统泰外,其他所有人都可以调走,并同意将另一位副军长赵文调入西藏军区,尽管赵文在文化层次上稍有不足,但仍也是个积极向上的好干部。
1964年,丁盛被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际,韦统泰也如愿以偿地被任命为54军军长,算是实现了丁盛的心愿。韦统泰在这一职务上任职五年,在1969年时被调往昆明军区担任副司令员,数月后,他又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,将自己的主官作战和军事训练的经历转向国防工业领域,直到1982年光荣退休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