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上一篇我们探讨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专题系列中的第十二篇:180师失利!彭德怀的志司层面应负何种责任,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第十三篇:180师失利!王近山的3兵团层面应负哪些责任?这一问题,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。
责任之一:3兵团为何决定将60军的三个师拆开,分别归属于三个不同的军指挥?
首先要谈到的是,180师为何会陷入包围,60军为何未能提供及时的支援。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,当时,3兵团决定将60军的三个师拆开,分别配属给不同的军进行指挥。这样的决策直接导致了60军的179师和181师无法及时支援180师,从而埋下了后来的隐患。
第二阶段作战开始后,3兵团对60军的兵力进行了重新部署,决定将60军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使用。这样一来,60军的主力正面作战部队就只剩下了180师,而179师和181师则分别配属给了第15军和第12军。
其中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关键问题:作为3兵团指挥官的王近山,在第二阶段作战中,将179师和181师作为预备队,配属给了其他部队。将179师配属给15军,似乎可以理解,但将181师跨兵团调配给第12军就让人有些费解。根据志司的指示,12军应该归属于宋时轮的第9兵团,为什么还会将181师从3兵团调配到第12军呢?
展开剩余71%实际上,这一决策是在5月19日,3兵团下令将181师配属给12军,协同12军在丰岩里地区歼灭美军。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,是因为宋时轮请求增派兵力以支援12军进行攻打丰岩里的敌军。然而,这个决定的后果并没有被充分考虑。首先,12军指挥官宋时轮并未提出这一请求,而此时60军的正面战斗压力并不小,179师和181师一旦被拆分,60军的整体协调作战能力便大大降低。结果证明,这样的安排在面对敌情变化时,60军显得力不从心。
就连3兵团参谋长王蕴瑞在事后都对这一决定表示不满,认为这是一个不合适的安排,甚至有些“擅自”做出的决定。
责任之二:3兵团为何在未遵循志司统一命令的情况下提前一天开始转移?
5月21日16时,志司下达了明确的命令,要求各部在23日晚开始向指定地区撤退。然而,3兵团却在5月22日晚就开始了撤退。这一提前一天的行动,虽然看似不大,但却直接影响了战局的发展,特别是对60军和180师的命运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大兵团作战中,命令的统一和协调至关重要,任何一次提前或延后的行动都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后果。3兵团在未按志司命令行事的情况下,提前开始撤退,意味着其行动缺乏与志司的协调,甚至导致了不必要的混乱。
实际上,撤退命令一下达后,3兵团于23日早上再次发布命令,要求各部暂停撤退,原因是由于运输不足,伤员尚未运走等问题。这个命令的反复,表明了当时指挥层的混乱,也进一步证明了3兵团在执行命令时的仓促和不规范。对60军来说,15军在22日夜开始撤退,不仅使已造成的缺口更加扩大,也让战线变得更加脆弱,致使180师失去与其他部队的有效联系。
3兵团参谋长王蕴瑞战后在报告中分析到:“撤退时间不合适,提前撤退让整个战线岌岌可危。”这一分析无疑是对当时决策失误的准确描述。
责任之三:3兵团指挥救援180师未果,彭德怀为何极为不满?
最后,探讨王近山的3兵团为何未能有效救援被围困的180师,彭德怀为何如此不满。为了更好理解这一问题,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在180师失利前后,王近山指挥3兵团的基本情况。
如前所述,5月22日,3兵团下达了部队转移命令,翌日便下达了停止撤退的命令。60军根据新的部署进行了调整,曾于23日21时将部署情况电告志司并请示进一步指示。然而,恰在这一关键时刻,3兵团的电台被炸,导致与各军师的联系中断。直到26日晚,韦杰才得以与王近山取得联系,并请求兵团主力尽快解围180师。
然而,在战局最为紧急的时刻,王近山的反应显得十分迟缓。他的命令是让60军调整部署,准备反击北方敌军,但这时的180师已经完全被包围,根本无力执行这样复杂的战术任务。27日下午,王近山才下达“180师坚决突围令”,但此时180师的通讯已经完全中断,指令根本无法传达,甚至若传达下去也已没有意义。
即使有客观因素,比如电台被炸等,但作为兵团指挥官,王近山未能及时找到备用通讯方式,亦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援行动,显然存在责任和失误。在战后,彭德怀对王近山和3兵团的指挥表示了强烈的不满,认为他们未能采取足够坚决的行动来解救180师,导致损失惨重。
综合来看,王近山虽然是名将,但在这次战役中的指挥和决策,确实存在明显的问题。正如彭德怀所指出的,王近山的指挥失误,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,最终导致了180师的彻底失利。
在接下来的研究中,我们将继续探讨第五次战役中的其他关键问题,尤其是韦杰在60军层面的责任。敬请期待与指正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