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顺元年二月十九日,朱祁钰在西内永安宫去世,年仅三十岁。曾被废为郕王的他,命运的波动如同大明的风云,随着哥哥朱祁镇的“退位”和复辟起伏不定。景泰一朝的历史由“土木堡之变”开始,到“夺门之变”结束,而朱祁钰的短暂皇帝生涯,也暗合了这场权力斗争的宿命,始终笼罩在灰暗的阴影中。
朱祁钰出生于宣德三年八月初三,宣宗朱瞻基的次子,母亲为吴贤妃。宣宗驾崩后,皇太子朱祁镇继位,而在宣德十年二月,刚登基的朱祁镇便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。事实上,正统年间,朱祁镇对弟弟一直关怀备至。为防止郕王“使令乏人”,他让兵部调拨三百名京卫官军和五十名校尉;还将一些水土不服、难以使用的土民调配给郕王,使得朱祁钰府中增添了不少人手。可以看出,兄弟俩的关系始终亲密无间。
展开剩余82%正统二年四月,朱祁镇亲自指派太师张辅为十岁的朱祁钰行冠礼。张辅不仅是靖难元勋,还是安南收复的关键人物,这一举措无疑彰显了朱祁镇对弟弟的特别宠爱。除此之外,朱祁镇还不仅依照皇明祖训,定期赐给朱祁钰岁禄一万石,还特别赐予他188顷田地,保障了郕王的日常开支。
正统十年二月,朱祁钰的生活又有了变化。突然,朱祁镇下令礼部为郕王选妃。七天后,郕王府中的杭氏为朱祁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,朱见济。这一事件在当时成为京城的笑谈——亲王未婚先得子,在大明开国近百年的历史中前所未有。随后的八月,张辅再次奉命为朱祁钰册封妃子,汪氏为郕王妃。对汪氏来说,这一封号似乎多了些“郁闷”,她刚入门便迎来了一个六个月大的儿子。
然而,尽管朱祁钰生活安稳,但他在正统年间的政治生涯几乎是隐形的。朝臣们每年见他的机会寥寥无几,除了正旦节和冬至节后的朝拜。即使如此,朱祁钰和哥哥朱祁镇的关系依旧深厚,兄友弟恭,感情笃深。这样的情形直到正统十四年发生巨变才被彻底改变。
那一年,朱祁镇亲征瓦剌,却在土木堡惨败,被瓦剌俘虏。这个消息传回京城,守在京中的朱祁钰愕然失措,朝廷上下也陷入恐慌。皇太后孙氏和文武百官一时慌乱,甚至有人提出南迁避难,朝野人心惶惶。就在这时,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,力主坚守北京。终于,孙太后下令让朱祁钰监国,命令文武百官听从他的指令。
担任监国后,朱祁钰迅速表现出其卓有成效的决策力。他发布命令,召集全城百姓参与捕捉奸细,并指挥山东、南直隶的备倭军、江北运粮官军急速集结。与此同时,他还调动靖难元勋陈懋领兵回京。显然,朱祁钰展现出了强大的行政能力,迅速稳定了局势。然而,孙太后则出于对朱祁镇皇位的忧虑,于八月二十日再度册立朱祁镇的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。
这个决策让朱祁钰感到深深的不安,他随即命令守备居庸关的都指挥使孙斌等人,不管是否携带皇帝御用物品,凡北方来人,一律视作瓦剌奸细并予以击杀。随即,孙太后也颁布了旨意,再次确认了朱见深的皇太子身份,明确朱祁钰只是暂时代理国政。
接下来的事情急转直下。八月二十三日,朱祁钰主持了“土木堡之变”后首次大朝会,却在会上爆发了文官集体殴打朱祁镇亲信的事件——“午门血案”。在场的老臣们愤怒地暴打锦衣卫的马顺、毛贵等人,几乎将他们活活打死。面对这种局面,朱祁钰意识到,自己作为监国根本无法控制朝臣,权力已完全失控。幸得于谦及时为局势缓解,若不是他,朱祁钰恐怕真会被这场冲突吓到崩溃。
很快,八月二十七日,孙太后发布了第三道懿旨,加封王直和胡濙为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,为朱见深的皇位铺设保障。与此同时,王振的余党也被清除,朝中的文官集团将目光转向朱祁钰,希望借机推举他为皇帝。原本对于“午门血案”后权力局势的不满,使得这些文官们更希望借此机会将朱祁钰推上皇位。
当文官们逼宫、向太后要求立朱祁钰为帝时,朱祁钰的反应充满了复杂的情绪。他质疑:“我有何才何德,敢当此?”尽管如此,他还是最终接受了这个命运安排。九月初六,朱祁钰在宫中登基,尊兄长朱祁镇为太上皇,并宣布大赦天下。这一切,仿佛命运的捉弄。
上位后的朱祁钰首先要稳定政权。朱祁镇被俘、王振身死,朝臣们纷纷要求清算王振的余党,朱祁钰不得不开始一场政治清洗。与此同时,他还面临着也先可能南下的威胁,但由于朱祁镇亲征,朝中的许多中坚力量都已经随行,留守京师的人无一足以担负大任。
因此,朱祁钰决定大胆启用新人,任用在“午门血案”中表现出色的兵部侍郎于谦。于谦重新整编了京营,召集地方军队支援,修缮京城防御工事,仅仅一个多月,大明政权逐渐稳定。正统十四年十月,瓦剌大军抵达北京郊外,史称“北京保卫战”。朱祁钰在宫中焦急踱步,虽然他没有任何军事经验,但幸得明军大获全胜。随着也先退兵的消息传到北京,城中百姓纷纷涌向皇宫,跪倒在地,高呼“万岁”,庆祝大明的胜利。
这一战,不仅捍卫了大明的国运,也让朱祁钰的威望达到巅峰。大明迎来了景泰时代,而朱祁钰终于开始有了对“天命所归”的感觉,也开始逐渐掌握了实质性的权力。在接下来的几年中,他通过一系列内政改革、军事策略和官员任用,为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定作出了显著贡献。
然而,朱祁钰的执政生涯并非一帆风顺。朝廷中的政斗依旧存在,尤其是在关于太子继位的问题上,朱祁钰始终处于两难境地。最终,景泰三年,朱祁钰决心废除太子朱见深,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。但没过多久,朱见济不幸夭折,令朱祁钰深受打击。
就在此时,朝中复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呼声愈发强烈,朱祁钰陷入了无尽的焦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