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帮你改写一遍,保持段落和原意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让内容更丰富且不显得突兀。
---
杨成武上将曾讲过这样一个战例:当时我军一个排,约五十余名八路军士兵,与仅有九名日军士兵展开刺刀拼杀。虽然我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,但却惨遭重创,倒地者众多。这场白刃战中双方差距之大,让杨成武不得不无奈地提出一个建议:“每个班都应该配备一支长矛。”
自从刺刀被发明以来,长矛、大刀等冷兵器逐渐淡出了白刃战的主战场。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随着自动化火器的广泛使用,刺刀在绝大多数战场上已失去了昔日的地位。但在远东战场上,白刃战依然频频出现,激烈异常。这主要是因为远东战场上,无论是中国军队还是日本军队的火力配备都相对薄弱,缺乏足够的火力支援。
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,武器装备无法自给自足,必须依赖进口,这一点众所周知。虽然日本是个工业国家,但实际上是一个“贫穷的帝国主义国家”,他们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极为昂贵的海军建设中,导致陆军的装备投入极其有限,常常捉襟见肘。
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,冲锋枪就成为近战中最有效的武器。尽管日本有能力制造冲锋枪,但他们却选择将大量资源投入刺刀的生产。日本人认为,刺刀比子弹更加节约成本。东史郎曾直言:“在我们看来,子弹的价值就像金币一样珍贵。”因为侵华日军制造一支冲锋枪的成本,是一支三八式步枪的三倍;而一支冲锋枪加上足够的弹药,其成本甚至能制造五支三八式步枪。相比之下,刺刀不仅价格低廉,更加实用。因此,在军事训练中,白刃格斗始终是日军训练的重点。
展开剩余84%日军对白刃战的执着达到了何种程度?三八式步枪不仅射击精度高,枪身长度也非常夸张,加上长达1.801米的刺刀,美国人甚至形容这把步枪是“可以发射子弹的中世纪长矛”。更为罕见的是,侵华日军甚至在冲锋枪、机枪上装配刺刀,这种做法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先例。
抗战爆发后,日军的拼刺刀技术让我军尝尽苦头。在日军侵略军司令岗村宁次看来,敢于与日军拼刺刀的只有蒋介石领导的中央军,但对于中央军的拼刺刀技术,日军始终不屑一顾。
从武器层面来看,正如前文提到,日军的三八式步枪长达1.801米,而中央军的中正式步枪加刺刀只有1.685米。这意味着,在近距离拼刺时,敌人的刀尖往往在你的刀尖触及对方之前就已经刺中了你。
从训练角度看,日军极为重视刺杀技巧和白刃战阵型的训练,以期达到以少胜多的战术效果。训练中,日军甚至残忍地用活人模拟攻击,训练士兵如何避开人体的肋骨等骨骼障碍,直接刺入心脏。
在实战中,日军通常三人组成一个刺杀小组,相互掩护、配合默契。在台儿庄会战期间,我军缴获了日军一份笔记本,里面洋洋得意地记载着这样一件事:
“这个鬼子在面对多人围攻时,与另外两个鬼子背靠背组成了一个三角阵,连续刺杀了7名中国士兵,全部安全脱险。”
相比之下,中央军并不注重刺杀训练,更崇尚德国式的“冲锋枪加手榴弹”战法。但由于中国工业能力有限,难以大量装备冲锋枪,导致在白刃战中多次被日军击败,以致日军将领讥讽:
“中国军人总是摆着端枪的架势,在刺杀术上显得笨拙无比。”
除了装备和训练的差距,中国士兵的体能也远远不及日军。虽然日本当时并非富裕国家,但其军队后勤保障充足,大米供应充足,肉蛋奶蔬菜等营养均衡,虽然个头普遍不高,但身体结实有力。
反观国民党军队,不仅缺衣少食,军官还时常克扣军饷,士兵普遍营养不良,面黄肌瘦,骨瘦如柴。美军甚至评价中国士兵:“他们或许一冲锋下来,就会把自己累垮。”与日本矮壮健硕的士兵搏斗,自然处于劣势。
既然国民党军在白刃战中不是日军的对手,那么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否能够胜过日军呢?答案同样是否定的。
相较国民党军,我军对白刃战的确有一定的传统优势。早在大革命时期,以共产党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就以敢于刺刀见红闻名。贺胜桥战斗中,叶挺独立团三面受敌,却硬生生用刺刀凿开通向武汉的通道。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红军缺少枪支弹药,冷兵器成了主要武器,因此形成了许多以梭镖为主的“梭镖营”“梭镖团”。
我军虽然擅长白刃战,但并不精通。白刃战的胜利,更多依靠坚强的意志和高昂的士气。长期的运动战使得基层士兵难以进行系统的白刃战训练。
除了训练的不足,装备问题同样突出。虽然八路军在枪械方面逐渐改善,但刺刀极度缺乏。
为什么会这样?虽然我军有简陋的兵工厂能够制造枪支和弹药,但制造合格的刺刀技术要求极高。刺刀的弹簧、刀鞘、血槽、驻笋、卡环等细节都必须精准,否则装配不上。当时120师有4092支步枪,却只有117把刺刀;129师甚至连100把刺刀都不到。
1937年,毛泽东曾通过彭雪枫向阎锡山申请装备,希望得到一万把刺刀,但阎锡山的复电中只提供了50万发子弹,刺刀则未曾提及。
据周士第将军记载,120师1937年10月领取的军需物品并不包括刺刀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报告显示,抗战爆发至1938年6月期间,国民政府仅拨给八路军约2600把刺刀,其中包括购买的600把。
1937年10月7日,129师向中央军委汇报称,人员9367名,装备刺刀仅55把。1938年1月,120师人员达到29162人,却仅有刺刀444把、马刀172把。
刺刀的严重缺乏极大限制了我军近战能力。近距离战斗时,我军往往只能挥舞大刀片或直接用脚踢敌人。
即使配备刺刀,我军击败日军也极为艰难。
以平型关战役为例,八路军首次与日军交锋时,双方展开激烈白刃战。我军占据有利地形并且人数占优,如果是国民党军,可能早已溃败,但日军沉着冷静,顽强抵抗。最终我军伤亡惨重,超过600名精锐战士牺牲,他们大多都是经历过长征的老兵。
1:1的伤亡比对我军来说并不光彩。
还有许多更让人无奈的战例。
1938年,邓华率领一个营在怀柔县沙峪村附近,伏击日军板垣师团一个教导队。此战我军准备充分,敌人当时正散开,三三两两坐着吃午饭。
邓华果断下令全营突击。敌人阵型分散,毫无防备,且我军人数占优,本应是一场轻松战斗。但激战整整四个小时后,我军虽全歼108名日军,却伤92人,死亡50人。
指挥此次战斗的李水清沉痛道:
“这四个多小时的血战让我印象深刻。刺刀见红本应是我们红军的强项,但这次我们却处于下风。三八大盖步枪的刺刀比我们的汉阳造长不少,而且日本士兵拼刺技术普遍更好。我军冲锋上去,几个回合就倒了一堆人。”
李水清感叹,参与伏击的多是长征老兵,和日军拼刺尚处于劣势,训练简单的新兵更难应付。
杨成武也讲过类似战例:1938年,我军一个排50人在张家湾伏击9名日军,人数优势明显,围困敌人。敌人分成三三两两,组成“品”字形阵型,互相掩护。我军冲锋却惨遭刺倒一片,人数优势未能发挥,甚至不敢向前冲。当敌人快要冲破包围时,侧翼战士开火排枪才击溃敌人。
杨成武愤愤总结:
“我们的刺刀易断,刺倒几人后刀尖就折断,不能再用。建议军区工厂改良刺刀设计,每班多配一根长矛。带短枪的干部也应配一根长矛,长矛在白刃战中非常管用。”
他的建议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